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有了便利,沒了動力

台灣隨著經濟發展,生活越來越便利
但便利習慣了,也就缺乏了動力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台灣的人口結構也趨向五都,五都佔了約有60幾百分比的台灣人數
可能跟都市的便利性有關吧

不可諱言,時代不一樣
一二年級生:
能夠把全家人餵飽,已是相當大的成就,希望只是養大孩子,傳宗接代
三四年級生:
能夠把子女栽培致大學畢業,便是光宗耀祖,希望只是收入穩定,一切為孩子
五六年級生:
每個都要很會做事,能力要有苦工當細工做的本事,希望出頭,擺脫貧窮
七八年級生:
享受以上各年級生帶來的便利,但生活沒有目標與希望,晚婚、晚生、晚成熟

不便利的環境,激發人進步的動力,會從生活中所有的不方便改善,社會會進步
太便利的環境,讓人耽溺於舒適安全區,因為沒有要改善的,社會停滯不前

便利帶來的多元選擇也是對年輕人不利創業的因素
便利會求快,耐性便不夠,相對的速度犧牲品質
便利會求省力與省事,細活就沒人要做,研究也少,產品的品質便犧牲一些
便利會求變,所以今日的明星產業,明天就變夕陽產業,行業發展變的茫然

所以,看看我們吃的東西,變的多麼便利性,化學的食品隨處可見也不足奇
加工的魔法改變了食物的本質,我們因為貪求便利,犧牲了多少食物的本質?

咖啡豆,目前還是少數純天然的飲品,還可以喝到原本的本質味道。
可是,親自動手煮咖啡的人越來越少,因為,便利性的選擇越來越多,自己動手煮的樂趣也因便利性被擱置,咖啡器具的週邊獲利也越來越少。

舉例來說,以前的隨身聽是卡帶,一捲卡帶,來回聽幾遍就壞了,可是,那個時候的獲利東西多,從製作隨身聽的公司、唱片公司、唱片行及夜市、清潔磁頭用品.....
現在只要下載到手機或是mp3播放器,就沒了,各個相關獲利機會少的可憐

不是要回到苦行憎的日子,而是必須改變觀念與作法,很多行業都還有老師傅,再過10年,這些老師傅也陸續開始凋零,傳承可能不是那麼重要,畢竟舊有的操作模式不一定適合未來的局面,廿年前的咖啡館跟現在就差很多了,台灣沒有左岸,沒有歷史的包袱,咖啡這個行業未來會如何?誰都說不準

年輕人要學會苦工當細工做、要學會培養自己的視野與格局、要學會學過不代表擁有、要學會經驗不代表成功、要學會跟自己挑戰、要學會一切之我有均來自接受而非獲得

贏不困難,珍惜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