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聰明or愚蠢

"我一生自以為聰明的時候都是失敗的時候-尹衍樑"
這是今天報紙的每日一句,很有同感

有人問開店成功的機率,但很多人不太清楚機率的定義,這邊簡單說明一下
「機率」永遠是一半一半:
很多人把比率誤會成機率,所以常常會聽到人說有七成的把握可以開起來
「機率」只有二個結果:
中不中獎、成功與倒閉...

但是因為大家都往好的方面看,所以講比率總是比機率好
可是,開店成功機率永遠是一半一半
所以當大家合夥投資,營運不順遭致倒閉,也別難過,就是其中一半,營運成功投資回收,也別太高興,因為還有一半等著您

所以當有投資機會告訴您一定賺錢時,別忘了機率就只是一半一半,賺錢或賠錢
沒有「沒輸沒贏」這種機率,這是商場的冷酷面,接受吧
至於「雙贏」,這是不切實際,只是感受的結果,有時以為賺到了,結果是虧了,也接受吧
下次有人跟您說加盟開店一定賺錢,還是冷靜點,因為永遠是成功或失敗的機率

當有一天知道「慢即是快」的時候,就可以創業了
這裡的慢不是動作慢,而是每個程序步驟要按步就班的一步一步完成
當熟能生巧後,就會開始快起來
國人向來喜歡「精簡」程序,程序的檢討是否多餘有其必要性,但過度精簡就是隨便
不要急於成功,多少童星成功的早,結果呢?有時,時間比你想的緩慢許多,不要被時間管理迷惑,不要想當大人物,這會累死自己而一無所有...
另外不要沉迷於「預料」(憑直覺)或是「預測」(憑數據)的習慣,這是很多人不願意腳踏實地的好好做然後肖想成功的逃避習慣,這也會養成「干涉」別人命運的不道德行為的糟糕惡習。人生可以經驗分享,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不要操控別人的未來,這種情緒操控別人生活或生命的不好事件,處處可見,這是一大隱憂。

大家經營店面都希望業績用乘法、工作用除法、摸魚用加法
但是,真正有用的只有一個減法,業績5=A-B,請求出A跟B並設定A跟B為何,正確得到答案的招待咖啡一杯。例:5=9-4,移來移去5+4=9,又移來移去5-9=-4,再移來移去4=9-5。

理想與現實如何合而為一,用加法還是減法?理想業績5萬,現實業績2萬,那,理想中/現實中的3萬跑去哪裡?

今天是父親節,很多人批評所謂的靠爸族,然而,要去想的是,有一天,當你成為爸爸時,有本事讓你的子女靠爸一下嗎?
財富如果是承襲而來,要去想這個承襲久遠前的第一代是如何創造這個財富的?
所有的父親為了養育子女放棄多少的夢想?然而慢慢養,一晃眼,孩子都大了,快吧!

八歲前我只有一雙拖鞋,還是哥哥姐姐留下來的,大部分還是光腳丫時間多
今天,老是煩惱該買哪個功能、場合要用的鞋,有錢真的比較好嗎?還是喜歡光腳ㄚ的時光
祝天下父親在今天都快樂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到八月21日,甜尾咖啡即將邁入第五年
這間田邊小小咖啡館,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忍受不冷的冷氣,感想:明天還是要繼續

十八歲喜歡的歌,這兩位也老了,祝福大家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專業、專家還是...

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

專家是訓練有素的狗。
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真正的出處在一本叫做《愛因斯坦的智慧 : quotations on just about everything from the greatest mi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的書裡面,這句話的全文是這樣的:「......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student ac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and a lively feeling for values. He must acquire a vivid sense of the beautiful and of the morally good. Otherwise he----with his specialized knowledge----more closely resembles a well-trained dog than a harmoniously developed person.」
簡單的翻譯是:「讓學生有對於各種價值觀與生活感受是很重要的,他必須能真正的擁有美感與道德良善。否則他的專業知識會讓他像一隻具有良好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專家(Specialist)與專業人士(Professional)目前在咖啡業界掀起風潮,咖啡師、烘焙師、杯測師...
有時進到一家咖啡店,看到琳瑯滿目的證照掛在牆壁上,或是網路一些部落格討論一些SCAA證照的認證課程,似乎有了這些證照就變成咖啡的專家與專業人士。

不禁擔憂這些證照專家或專業人士的未來!
其實,證照只是從事咖啡這個行業的捷徑作法。經由上過一些課程及通過一些認證,在咖啡這個行業有個「師」的證照,就被稱為專業或專家。這是誰想出來牟利的手法?

然而這些烘焙師、咖啡師或是杯測師的未來在哪裡?

每年產地生豆收成,當地政府或機構對當季咖啡生豆採用杯測作為是提供全世界貿易商做採購生豆除了外觀之外有個參考的標準(也有很多國家不做杯測的,因為各國都有分級制度,有些是採AA、AB分級,有些是17、18目分級,大致上都是以生豆大小顆直接分級)。

那自家烘焙業者烘焙玩自行杯測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介紹咖啡的特色?同一種咖啡豆經由直火、熱風、浮風、遠赤外線、炭火烘焙玩的結果都不同,杯測結果也不同。再用賽風壺(人稱虹吸式玻璃壺,其實稱虹吸是不對的,非此篇重點)、濾杯、直接沖泡濾壓壺、摩卡壺煮出來的風味都不同,那用唯一的一種杯測方法是要測什麼?

SCAA杯測法的前提是用一定的烘焙方式及固定的沖泡法經過杯測師來決定這批咖啡的風味,這是幹嘛?讓咖啡更好喝?
看一個廣告:
不簡單的咖啡配方,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鑑定師精心篩選,歷時2年,12道關卡,超過1000杯杯測...。---------------這是全國最大連鎖便利商店咖啡的介紹。
您,喝過嗎?

廚師有證照,但就會做菜嗎?為什麼有些廚師的手藝就是好,有些就是不行,不都是有證照嗎?
工程單位有沒有證照影響收入,科技單位有沒有證照影響收入、護理師有沒有證照影響收入,很多行業有沒有證照是跟收入有關。
那,咖啡業?證照越多越有用?
還沒清醒就想想廚師證照就可以。以一般廚師證照與阿基師、阿發師的徒弟,哪一個在餐飲界比較有用?

近幾年從事自家烘焙標榜SCAA的咖啡店及頂著咖啡比賽大師的頭銜開店的越來越多,但,在商業競爭的環境中,能開多久?當一個行業發展快的時候,表示門檻低;門檻低就會參予者多;參與的多了競爭就會激烈;競爭激烈就會出現殺頭的生意有人做的惡性競爭;惡性競爭就會殺的血流成河,最後,房東賺到了錢、裝潢及設計師賺到了錢、設備機具廠商賺到了錢、水電電信商賺到了錢、員工也可能賺到了錢,最後連二手商都賺到了錢,然後,結局是,所謂的烘焙師、咖啡師或是杯測師因為開店欠一屁股債......

作生意不是虛榮的滿足,生意是門總成全才的學問,只是專家或是專業遠遠不夠
牆上越多的證照表示越多的虛榮,這麼多的虛榮大概是讓自己爽吧

筆者一直對跟隨及教出去的年輕人說,從事這個行業不是要有多少證照,那是虛的,重要的是,對這個行業應有的正確價值觀與本事,這是別人模仿不來的,要愛這個行業但不需炫耀,產品自會說話,好的咖啡,客人自有體會,無須說的天花亂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所喜歡的咖啡,可能是客人討厭的咖啡,客人所喜歡的咖啡,則是可能自己都搞不清楚客人為什麼會喜歡。
從事咖啡,最重要的一點:「涵容」
如愛因斯坦所言:對於各種價值觀與生活感受是很重要的,他必須能真正的擁有美感與道德良善。

從事咖啡,別再被愛因斯坦罵了

www.secafe.tw

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聚小流,無以成江海

今天帶員工到台北走了一趟咖啡之旅
真的是用走的,從重慶南路到景美,走的夠遠吧

介紹幾家老的咖啡店也經過一些新的咖啡店,讓員工看一下很古早及原始的一些咖啡器具。
老店已經有些落寞,新的店也不見風格(擺台炒豆機凸顯自家烘焙,十年前全台前三家把一公斤炒豆機擺在店面烘焙之一的是筆者我,現在一堆擺在門市炒豆模式如出一轍,了無新意,該打屁股,卅年前,把炒豆機放在門市的是誰?兩台五公斤的炒豆機,那是筆者第一杯單品咖啡的所在地),所以卅年來,自家烘焙可真是沒什麼長進。

卅年,變化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
傳承咖啡這個行業是很困難的,雖說江山代有才人出,或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但自己在咖啡業這條時間線上,算是逢時還是前浪?

很多新進的業者,大概被精品咖啡這個框框限制住了,不太在乎老一輩對咖啡的看法;老一輩的業者也多沉醉於過去的輝煌歲月而停滯不前,不願割捨或是接受新文化。所以,現在單品咖啡,業界不是新派的果香花香就是老派的焦香炭燒。很明顯的對咖啡來說沒有所謂傳承這一套,分水嶺已經畫的很清楚。

與以前不同就叫創新?堅持傳統就叫執著?

從事咖啡業真的賺不了大錢,作咖啡的都開雙田(本田及豐田),很少開雙B(BENZ、BMW)。
所以要靠咖啡致富的朋友千萬別做這行,星巴克也只有一個,就是逢時而已,有看過星巴克擺個炒豆機在店內嗎?

消費者肯定就做的下去,這是硬道理,但無須因消費者肯定就沾沾自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以前的壹咖啡不就無影無蹤了....

很慶幸自己還在咖啡的時間線上走著,教出來的徒子徒孫也不少,總是提醒年輕的參與者,一步一步走,可以從重慶南路到景美,因為走路慢,才可以看的更仔細些,但也是看完了走到了喝過了,如果細心一點,就可以想一想,走到咖啡館的距離,多遠是可以接受的?

曾經看過一句話:如果時間許可,走路無遠弗屆

風景是留給路過的人,但是要用走的

題外話:
蘇格蘭威士忌鑑定品嚐的步驟:聞香、啜飲、口感與餘韻、整體感覺
有沒有覺得SCAA的咖啡杯測標準有點抄襲威士忌的感覺?
那一個實行的比較久?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溫度的影響

咖啡豆受溫度、溼度及光線的影響極大,本篇僅略述溫度部分

咖啡受溫度的影響有多少?
生豆存放溫度
溫度高脫水快,隨著含水量的蒸發,生豆會隨著含水量變少而影響到烘焙的過程
烘焙溫度
烘焙室溫對初期熱鍋有影響。另外生豆溫度低,影響烘焙過程,必須時時注意生豆溫度、內鍋溫度及風門溫度,連續烘焙時,降溫與增溫必須時時注意及調整
冷卻溫度
咖啡生豆烘焙至熟豆,下鍋溫度約180度C~250度C,下鍋後冷卻降溫是很重要的工作,降的太慢或太快都不好,要適當且完全降到應有的溫度
保存溫度
室溫超過25度C,咖啡豆氧化速度便隨溫度升高而加快,所以應盡量存放於低溫陰涼處,甜尾咖啡均要求客人存放冰箱冷藏或冷凍,雖然風味有時會有一點點的悶,但是良好口感保存較久,兩權相害取其輕的辦法
萃取咖啡溫度
有人說95度C、85度C...,因使用器具而異吧:手沖濾杯溫度變化大,結果異動也大;塞風壺還可保持一定溫度,不過應該介於85~95度C之間;美式咖啡機使用冷水萃取與溫水萃取結果不同,本館建議溫水較佳。
那哪種器具最佳呢?當然是本館採用的義式摩卡壺,因為「恆溫」,這是所有手工萃取咖啡唯一恆溫的萃取方式。市場很少有人採用,因為太專業。
同理可證,一台恆溫型的大型義式咖啡機,雙頭的要價40幾萬,沒有恆溫的10幾萬,為何?
喝咖啡的溫度
這點其實很多人懵懵懂懂的,其實生理機制都已自然告知,入口覺燙約58度C至65度C,覺得溫約40~58度C,覺得涼大概就是室溫。
警告
別喝太燙或吃太燙的東西,人體的口腔黏膜、食道黏膜及胃壁黏膜能夠承受的溫度只有65度C,黏膜是保護裝置,很重要,如果黏膜受傷,容易感染發炎,如果吃太燙的東西,黏膜會受損,雖然還有水泡會保護,但是這是過燙的情況才有水泡。如果平常嗜吃檳榔、常吃過辣、過酸、或是服用膠囊消炎藥類(卡在食道融化膠囊,這是很藥命的,因為食道沒有胃酸及唾液),都有可能損傷黏膜,久了,隨著發炎變成發癌,那就後悔莫及了...

喝咖啡溫溫的喝不要熱熱的喝,黑咖啡一定要留一口喝冷的,這樣才能喝出烘焙的好壞。至於杯測,本館還是一貫的態度,聽聽就好。

www.secafe.tw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客製化的迷思

最近聽到客人詢問咖啡豆烘焙客製化,說別家咖啡店有1~6級的客製化烘焙選擇
客製化:依照客人需求製造產品
乍聽之下沒有問題,仔細想想,問題還蠻嚴重的
問題一:
餐飲界什麼樣的產品可以客製化?
牛排要幾分熟可以,不要加味精可以,少糖去冰可以,分量加重可以
咖啡豆的烘焙,適合嗎?
問題二:
客人依照自己的意願要求烘焙程度,好像是對的,但,客人自己的烘焙經驗有多少?
所以,要求烘焙程度是否只是想要去除咖啡豆烘焙的焦香味或是增加焦香味?
那依照客人的要求客製烘焙咖啡豆,結果不好喝,責任歸誰?
問題三:
同一種咖啡生豆(如曼特寧)、產區不同(蘇門答臘北部、蘇門答臘TOBA湖、蘇拉威西...)、分級不同(Gloden、Extra、G1、Organic...)、收成年份及含水量不同(新、舊豆)、各家烘焙業者保存環境不同(溼度、溫度、真空...)、烘焙機器不同(電熱、直火、熱風),請問,要用哪一種曼特寧以何種機具烘焙,可以滿足客製化的1~6級烘焙?

早期台灣因為貸款給哥斯大黎加,哥國還款用咖啡豆抵,台灣那時很多哥斯大黎加的咖啡生豆,結果,淺焙貼上可那、中淺貼上藍山、哥倫比亞斷貨也可以用哥斯大黎加取代,所以,一種豆子可以因為不同烘焙方式成為其他品項咖啡(跟最近油品事件差不多的作法),俗稱為「佯豆」。廿年前,一般咖啡店很少看到哥斯大黎加的單品咖啡,但是會出現藍山及可那(單價高啊),這是不同烘焙產生的結果,消費者也分不出來,所以錯誤導向:可那會酸(淺焙)、藍山有點酸(中淺焙)、哥倫比亞不酸(中焙),這是一般消費大眾對這些咖啡豆的普遍看法,知道由來了吧

如今藉由貿易的方便,已經走向精品咖啡,佯豆的作法已經少了,也沒有必要
但是客製化烘焙,筆者認為是把咖啡豆的烘焙責任結果推給消費者,反正是依客人要求,結果好壞由消費者自己承擔,這樣對嗎?那,咖啡烘焙隨便找個人就可以。
消費者沒有必要自己承擔自己的烘焙選擇,花生沒炒熟、馬鈴薯沒煮熟,炸雞沒炸熟、豬排沒煎熟、豆漿沒煮熟消泡能吃嗎?

咖啡豆烘焙熟了沒?咖啡豆是否新鮮烘焙?或許這才是消費者要關心的問題
至於客製化,這個作法得慎重一些,不要玩弄花樣。

每家烘焙業者應有自己的獨特烘焙見解,菠蘿麵包很多麵包店有賣,但配方一樣,結果不盡相同,為什麼?
盲點 Blind Spot
這是大腦經由視網膜決定我們所看到的東西,但是視網膜中有一塊是感受不到所見之物。
大中午一片藍天白雲,有人看到雲、有人看到彩虹、但有人看到星星,看到雲的說沒有看到彩虹、看到彩虹的說沒有看到星星、看到星星的說你們不懂,要看到星星才是真有眼光,結果看到雲的也看到了星星、看到彩虹的也看到了星星,卻不去管大中午的...
不要盲從,這點沒有好處,每家快炒店都有客家小炒,都不太一樣吧?下次去隔壁的快炒店點客家小炒請店家客製化,我要瘦肉、發泡魷魚、白豆干、宮保辣椒、西洋芹、用麻油炒,這樣客製化,味道對嗎?

我去過不少自家烘焙業者,但很少指導烘焙,因為,如果烘焙者Enjoy烘焙過程及滿意自己的烘焙結果,那就是好的烘焙。如果烘焙者依照評測及比賽模式烘焙,那是次好。
競爭不只是模仿,那是入門必要之惡,但模仿之後呢?這才是關鍵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有了便利,沒了動力

台灣隨著經濟發展,生活越來越便利
但便利習慣了,也就缺乏了動力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台灣的人口結構也趨向五都,五都佔了約有60幾百分比的台灣人數
可能跟都市的便利性有關吧

不可諱言,時代不一樣
一二年級生:
能夠把全家人餵飽,已是相當大的成就,希望只是養大孩子,傳宗接代
三四年級生:
能夠把子女栽培致大學畢業,便是光宗耀祖,希望只是收入穩定,一切為孩子
五六年級生:
每個都要很會做事,能力要有苦工當細工做的本事,希望出頭,擺脫貧窮
七八年級生:
享受以上各年級生帶來的便利,但生活沒有目標與希望,晚婚、晚生、晚成熟

不便利的環境,激發人進步的動力,會從生活中所有的不方便改善,社會會進步
太便利的環境,讓人耽溺於舒適安全區,因為沒有要改善的,社會停滯不前

便利帶來的多元選擇也是對年輕人不利創業的因素
便利會求快,耐性便不夠,相對的速度犧牲品質
便利會求省力與省事,細活就沒人要做,研究也少,產品的品質便犧牲一些
便利會求變,所以今日的明星產業,明天就變夕陽產業,行業發展變的茫然

所以,看看我們吃的東西,變的多麼便利性,化學的食品隨處可見也不足奇
加工的魔法改變了食物的本質,我們因為貪求便利,犧牲了多少食物的本質?

咖啡豆,目前還是少數純天然的飲品,還可以喝到原本的本質味道。
可是,親自動手煮咖啡的人越來越少,因為,便利性的選擇越來越多,自己動手煮的樂趣也因便利性被擱置,咖啡器具的週邊獲利也越來越少。

舉例來說,以前的隨身聽是卡帶,一捲卡帶,來回聽幾遍就壞了,可是,那個時候的獲利東西多,從製作隨身聽的公司、唱片公司、唱片行及夜市、清潔磁頭用品.....
現在只要下載到手機或是mp3播放器,就沒了,各個相關獲利機會少的可憐

不是要回到苦行憎的日子,而是必須改變觀念與作法,很多行業都還有老師傅,再過10年,這些老師傅也陸續開始凋零,傳承可能不是那麼重要,畢竟舊有的操作模式不一定適合未來的局面,廿年前的咖啡館跟現在就差很多了,台灣沒有左岸,沒有歷史的包袱,咖啡這個行業未來會如何?誰都說不準

年輕人要學會苦工當細工做、要學會培養自己的視野與格局、要學會學過不代表擁有、要學會經驗不代表成功、要學會跟自己挑戰、要學會一切之我有均來自接受而非獲得

贏不困難,珍惜才是問題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三年有感

8月21日,農曆中元,甜尾咖啡進入第四個年頭
滿三年,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感想:別想太多、別看太遠、與其擔心、不如專心
別想太多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想的多只是存在於想像,對現實無益
別看太遠
    登高望遠與好高騖遠是不一樣的,在未登高之前,所看到的都是好高鶩遠
與其擔心
    要擔心的事很多,但關關難過關關過,人生不都是這樣
不如專心
    能夠把咖啡專心的烘焙好、煮好,這就很不容易了

在這鄉間冷井之處,甜尾咖啡營業了三年
對面的稻田景觀依舊,天空的藍天白雲也是依舊
認識了一些人、知道了一些事也體會了一些人生

感謝這三年陪著甜尾咖啡走過的各位嘉賓
與大家分享一首歌
動力火車的莫忘初衷
我懂你真的累了 不想多說什麼  忘了在你眼中 世界曾是彩虹
朋友就陪你沉默 看車水馬龍  看沒星星的夜空 You never alone

你好久沒說夢想 說到眼睛發亮  不可一世笑容 連我都被感動
我們說改變世界 卻被世界改變  記得你要我提醒 別改變太多

莫忘初衷 莫忘初衷
別忘 那一年 那一天 出發時心中的夢
難免會受傷 註定要心痛
別忘了 還有我 老朋友 陪你 You'll never alone

這些年如何走過 點滴都在心中  人生這一杯酒 滋味已經嚐夠
每個人都不容易 但也都走到這裡  我們就看看命運 還要安排什麼

老鷹該展翅飛翔 怎能安於鳥籠  天空還很寬敞 還在等待彩虹
等雨雪風霜經過 夢才能成熟結果  就乾掉這杯酒 敬有始有終





英文原唱也是很棒的一首歌,一併分享

Lady Antebellum-Never alone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剛果咖啡

本館新進生豆
這個國家由於內戰動亂導致咖啡產業停滯近20年
產區近年重建,目標在2015年能夠產量達到100,000噸
本館經由貿易商引進,提供品嘗

剛果 KIVU(基伍)省
Congo KIVU

基本資訊
國家:剛果(Congo),位於非洲,KIVU省很大,又畫分為北基伍、南基伍與馬尼艾瑪
            SOPROCOPIV合作社約有900名散居高山農民長途送至合作社,每戶小農均散佈在基伍 省群山之中,每個農民所照顧的咖啡土地平均面積約半畝,也將此當作經濟的來源,所以非常精細的照顧,咖啡有很多皆是原生咖啡。
級別:無
大小:無
處理法:水洗
乾燥方式:無資料
品種:Rumangabo 魯曼加博品種
標高:高於海平面1600-2000公尺
開花期: 無資料
採收期:剛果採收期較特殊,整年度都有
認證:無資料
特性:清香爽口、整體平衡感優雅

相關新聞介紹

海地咖啡

本館新進生豆
這個產區於1999年國際貸款重建,目前提供約5000人的工作機會

海地馬雷布蘭奇莊園
Haiti Mare Blanche

基本資訊
國家:海地(Haiti),位於加勒比海,與多明尼加共同一個島
級別:Prime
大小:SC 17/18
處理法: 100%水洗
乾燥方式:日曬乾燥
品種:Typical
標高:1650公尺
開花期: 1月~3月
採收期:12月~3月
認證:公平交易認證
特性:清爽花香味、整體平衡感優雅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好愛比賽的那群人

台灣部分的咖啡從業人士喜歡鼓吹參加世界各項有關咖啡的比賽
提供一些比賽的資訊

WBC 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  世界咖啡大師 比賽
          2012年55國55人參賽,相關資訊請點選連結進去看
WCE World Coffee Event   世界咖啡賽制組織
          推出的比賽有很多種,台灣參加的項目有
          WRC World Roasters Championship     烘豆師
          WCTC  World Cup Testers Championship       杯測師  2012年33國33人參加

比賽是為了提昇自己的咖啡技能,立意是好的,但是,比賽之後呢?
升級擔任評審、擔任指導,然後從事咖啡便陷入比賽的框框架架中,了無新意與創意

選美比賽參選的佳麗,大家都知道有個評分項目與標準
但是選出來的前幾名,大家都認同嗎?
比賽不是萬靈丹,台灣太愛參加世界比賽了,不只咖啡,科技、科學、發明...
要做世界貿易,比賽與認證是必要的,像工廠有ISO9001...等標準
希望這些咖啡比賽的冠軍,可以建立一個咖啡品牌,將台灣烘焙的咖啡或是咖啡技能行銷到世界各地。否則,花錢參加比賽及一大堆認證,圖的是什麼?
虛榮的冠冕只會侵蝕自己的靈魂
不要賣弄專業,這樣對專業是種污辱,不要採取精英策略,這樣咖啡之道會越走越窄
選美皇冠的榮耀只有一年,隔年新人也有一頂,這麼多的皇冠,皇冠上的寶石就庸俗了
不應該為了比賽而愛咖啡,這有點悲哀

推薦一個網站,這是一個Alliance for Coffee Excellence
每年會針對一個國家產區的農莊進行COE Cup of  Excellence   杯測精選活動
網站中會列出參賽年度參賽莊園生豆的杯測分數,如果喜歡或是想要引進該農莊的生豆
可以找一些貿易商處理訂購
不過杯測非萬能,這些莊園評分都是80分起跳,當一件評鑑有了分數,就是自由心證,
所以別太在意分數

其他一些咖啡組織
雨林聯盟咖啡組織  Rainforest Alliance  學會反思,有些國家沒有雨林的

公平交易咖啡的優缺點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ir_trade_coffee
其中 What happens to the money 建議大家可以多看一下

葡萄酒、威士忌、咖啡、茶四大飲料在世界都一些組織作評鑑
但是世界最大的飲料商,卻是可樂,沒有評鑑,只有秘方

輕鬆喝咖啡吧  www.secafe.tw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自以為是、自知之明

今天一位想開店的年輕人幾經勸阻後,暫時打消開咖啡店的念頭,算是功德一件
當然,業績也少了一筆

很多人並不適合做老闆,舉個例
當很多問題同時來臨時,會有兩個狀況:
事情怎麼這麼多;還有什麼事沒做。
選擇哪項比較不適合當老闆呢?
能不能當老闆倒不是重點,而是面對問題繁多時的「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很多事情我們自以為是的出發,然後自知之明的悲慘結束
倒過來,以自知之明的出發,則可能會有自以為是的驕傲產生

簡單來說,一個事業單位的運作包含一些專業的東西
企業管理
(人、事、物,生產、製造...)
會計管理
(現金流、日記帳、銀行、支票、發票與稅務、損益、資產負債表等會計科目之傳票處理...)
作業管理
(作業流程進貨、銷貨、庫存、盤點...)
銷售管理
(業務、寄賣、批發、零售、促銷、試賣...)
應變管理
(天災、人禍、不可抗力之停水、停電、怪咖、意外...),這點很少輔導開店的會提到,這點卻是開店中最難掌握的地方

一個人,以上都會不見得生意做的好,都不會,一定做不好

所以輔導一家店,上面的都要教,因為都有需要處理的事項,而不是只有會煮咖啡就可以了。(不過經驗顯示,教了卻不做,這點很傷腦筋)
一家餐廳,櫃檯有位會計,廚房有大廚、二廚、幫廚,出菜收拾有外場人員,點菜有資深幹部,老闆呢?找錢付薪水、付貨款、付房租、付水電、付...。
所以要不要先自知之明一下,看看列表中的各類管理自己的功力到哪裡?也千萬不要自以為是的不懂裝懂。

老闆是什麼?成功歸於全體,失敗自己承擔
但承擔失敗太容易了,一句「我的錯」就推的一乾二淨(賭徒常說這話,然後不斷借錢)
每個人面對失敗與挫折大多是大驚卻小怪,反而小小的成就卻渲染加誇大
我們對失敗視而不見的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但誰願意活在悔恨中?
失敗是成功之母,所以要多想想失敗之後的成功之道,而不是退縮萎靡於自卑之中,可以短暫的允許,但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短暫的時限,否則這樣太浪費時間與生命了。

人生逐夢,築夢踏實。不一定要十八般武藝,但也別三腳貓功夫
等都準備好了,或許機會也流失了,不過什麼都沒準備就開幹,那是蠻幹
要往創立事業做準備,就往上述方向進行,當機會來時,會感受得到
不過機會不代表天時地利人和,這只是機會的一種,有的時候機會也是退此一步便無死所
如果吃人頭路累了想轉換跑道,那功夫可得練得好一些,因為成敗壓力不小
如果周圍大家的親朋好友都鼓勵您出來創業,那可千萬不要,找個陌生人或是很不熟或非相關行業的老闆詢問看看適不適合出來當老闆,反而會有比較中肯的答案。(如果來找本人詢問適不適合開咖啡店,本人絕對是先聞聞看您身上的銅臭味夠不夠,哈哈,問本人的建議適不適合開咖啡店,那是鉆板上的肉啊,如果要加盟甜尾咖啡被本人予取予求,非常歡迎)

人生不長,開店創業沒有幾次機會,想當老闆,有很多行業可選,對於一個行業了解上、中、下游的環節、及利潤之所在與各路關係人馬時,再考慮當老闆比較妥當。

有人說本人是咖啡或是開咖啡店的專家,其實本人並不是,只是恭逢其會,咖啡資歷堪稱完整,廿年來剛好遇到咖啡演進的過程加上自己實戰經驗比較豐富些,所以故事比較多,當然比我故事多的前輩也仍然在咖啡文化上逐筆刻畫著。
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別想太多,不做老闆也是一種福報,就好好品嚐每一杯咖啡吧。

未來歲月不可期,哀愁之餘別忘記,明天還是要繼續...取自蘇芮的明天還是要繼續

祝福大家   www.secafe.tw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記性與悟性

日前電視專訪一位槽化種植有機蔥的農家,講了一段頗有意境的話:
年輕人有記性,但悟性不夠;年長者有悟性,但記性不夠

教人煮咖啡也遇到這樣問題
「感受」、「體會」煮咖啡時咖啡的變化
年輕人不懂,年長者不用教就會
水量、時間、溫度、調整這種量化的東西
年輕人教一、二次就會了,年長者記不太牢
有點應驗了那位農家講的話

「因循、苟且」是學習一樣技術的罩門,也是做人及做學問的罩門
教人教不轉頭,常是栽在因循
學問做不到頭,則是栽在苟且
這是輔導開店、煮咖啡及烘焙咖啡豆遇到最大的問題

看過一幕電視劇對白:
「執念」是一種癮症,再現實行為中很難改變,必須改變觀念才能有效。
知識就是力量,在咖啡專業上是應該具備的,但還是不夠
經驗就是功力,在咖啡處理上(烘焙、萃取)是日積月累的,但還是不夠
從開店輔導中得到的心得是:
信心不只是建立在知識與經驗上,還要加上人生體悟
教過很多人煮摩卡壺咖啡,目前煮的最好的是六十多歲阿嬤級的一位,戴老花眼鏡煮咖啡喔

餐飲店是細節繁複的行業,絕對不是輕鬆的行業
如果不能樂在其中,就不要選擇開店這一途
跟友人打賭一家新開的店能做多久,半年、十個月、十二個月
我的半年贏了兩客牛排
倒不是幸災樂禍,每年都有開店、轉讓、倒閉不斷的在生活週遭循環上演。開店是興奮與忙碌的、轉讓是緊張與期待的、倒閉是解脫的另一種方式
我開過很多店、也頂讓過、也倒閉過,我真是有十足的勇氣與蟑螂的精神。或許得找個時間寫些開店前應有的完整觀念、或是寫寫我失敗與成功的經驗、或是一些獨家的心法、或是一些開店風水、或是一些......

長智慧、長經驗、長知識,該選擇哪一項?
輕舟過了萬重山,就都有了

www.secafe.tw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堅持不夠還是撐的太久?

一家店營運順利,這個題目就不需要考慮太多
不過,當一家店經營的不順利時,這個題目就耐人尋味了...

籌創一家店,預設的目標一切都美好,想像的場景都是美麗的,但一但開始營業,體會現實與夢想的差距時,那應該堅持下去,還是,別撐太久?

有人堅持不夠,太早放棄,成為可惜,有人撐的太久,搞到患得患失,結果不知所措

不管是堅持不夠還是撐的太久,都沒有對錯的差別,開店這事上,不管結果如何,都應該別具有「對與錯」的結論。
我們的一生都會面臨許多選擇,所有的選擇都沒有對錯,只是承擔的結果不同而已。
所以不需要為難自己,只是要「順勢而為」來做選擇

如何才能「順勢而為」?
大家都會有過一些經驗,當想放棄時,內心會有個聲音說,再堅持一下,當想堅持時,內心會有個聲音說,不要勉強自己,以致於開店不順利時,這兩種聲音會不斷困擾著自己。這是人性,很正常,也是開店的一種體驗,所以,把自我意識退一步,讓這兩個聲音自己對話,這時,會從對話中看到真正的自我意識:有時癥結在面子、有時會是因為自卑、、有時是因為貪心、有時會是不願承認失敗、有時是不讓周圍的人失望。
也有人認為心血付出太多捨不得,這點就有點奇怪了,如果是經營不善的店面,投入心血再多還是不善,那,問題出在哪裡?
原來,開店很多的動機不是因為自己想要開一家店,有時可能是為了面子與虛榮心或是別人的期待,但大多數的開店者,很少誠實問自己為什麼要開一家店(很多個人開店的理由大多數是眾人的眼光或社會的觀點,承前篇所言,很少是興趣與天賦的結合)
經由這樣的思考,是否該堅持下去還是不用撐了,可以找到答案

讓我們想一想常去的店家,不管是吃的、用的還是什麼類型的店,經由以上的說明就可以看出開店者的心態到底是什麼?
這也就是為什麼常常會遇到東西不好吃的店家滿街都是、服務態度差的店家也滿街都是,一但開店落入到「無窮且重複的勞動」時,就更明顯了

不發怨言、不起爭論、無須埋怨、無須抱歉,自己是否享受開店的所有一切最重要,至於結果,就像人生一樣,每個人的人生結局都不一樣,即便再怎麼用心安排,或是處心積慮設想一切,但時候未到,強摘的果實總是不甜的...

創意在開店的事上不用太多,老樹無花無醜枝,要基業長青,創意不用太多,多了,也沒有創意了。

當覺得自己辛苦時,別人做的更辛苦;當覺得自己犧牲很多時,別人犧牲的更多;當覺得自己做的很好時,別人做的更好,所以,享受開店的每一個過程算是順勢的一種

欣賞一個人工作上完全的投入並樂在其中,很少遇到,如有,請跟我分享,筆者也只有遇到過一位,那是去旅遊中遇到的,一個外國服務生招呼三桌台灣人用中式晚餐,不會說中文,室溫只有10度,飯菜都是冷的,可是,那是筆者這輩子吃過最溫暖的晚餐,最可貴的還是兼職人員,冒著外頭零下十幾度的低溫來上班服務我們這三桌,不是上菜速度快,也不是能言善道,只是能夠同時觀察到30個人的需求,然後可以一一滿足,讓30個有老有少的台灣人每個人都笑容滿面,這是筆者至今難以達成的功夫,跟過我的年輕人現在應該能體會,為什麼我可以掌握店內現場所有客人的狀況,只是因為這位服務生給我的教導...
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些什麼,那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聖經--,與大家共勉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天賦、興趣、機運、自我省思、進步動力

今天歡送員工出去創業,訓練10個月,出去展翅高飛的時候到了
選擇一個行業,這是一個重要的決定,但是要成功則需具備一些條件
天賦:
這點很少人發覺,因為天賦的東西很多,能夠成為一個行業的天賦則需審慎評估,因為適用於該行業的天賦很難認定,有時單一,有時多元,有時缺一不可,有時又需要十八般武藝,舉例歌唱來說,有付好'嗓子,視為天賦、有音感,也是天賦、有律動,也是天賦、有寬的音域,也是天賦。天賦不是單一的,卻常常被認為是單一,這有點矛盾。
興趣:
有些人說要靠培養、有些人說要靠學習、有些人說需要鼓勵,簡單的說,凡是需要「主動」的參予可以稱為興趣,舉例來說,愛唱歌、喜歡唱歌、非常喜歡飆歌,都算興趣,但是,興趣包含的一種「沉醉」與「忘我」的意境,有些人歌唱的不好,可是很用心在唱,應該可以感受的到
機運:
這點很多人覺得可以求神問卜,或是多積陰德之類的可以遇到好的運氣,但是根據莫非定律,當你滿懷希望時,結果不是差強人意就是失望透頂,當你懷憂喪志時,卻又看到希望,然後隨著年紀增長,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意識就越來越強,機運也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不過依照國人的觀念,天時地利人和都是機運的代表,以歌唱來說,遇到星探要比參加比賽好,遇到比賽入圍又比等待星探好,結果順利歸於好運,不順利歸於壞運,似乎能不能成功,只跟機運有關,其他都是多餘的,這是人天然的矛盾性
自我省思:
每個人都會,差別在於同一件事,每個人省思的結果卻都不相同,最常犯的毛病就是我看到的藍色,會主觀認定跟別人看到的藍色是一樣的。在創業的事上,這是最多創業者栽跟斗的地方  從一家店的餐單便可察覺。以唱歌比賽為例,如果輸了會怎麼想?評審不公、對手太強、選歌錯誤、判奏出錯...,自我省思不見得都是好的,因為我們省思的能力根據我們的所有而來,包括知識、學識、常識與見識,如果各識有限,自我省思的能力也是有限,有時後,在有限的情況下,不用自我省思反而是好的。
進步動力:
各行各業都是摹仿而來,或是承襲而來,別人/前人這樣做,我們也就照著辦就好了,以至於熟能生巧的說詞成了經典,但是從事一個行業熟能生巧是不夠的,要非常熟練才能生巧。這點參考紅豆餅可以窺見一二,熟練的不會做錯,但粉皮量或是內餡量不一,非常熟練的,餅皮均量,內餡均量,口感一致。所以要到出神入化的階段,光是熟練還不夠。

接下來綜合判斷一下:
五音不全、很愛唱歌、抓住麥克風不放、自以為歌聲迷人、到哪裡都是唱歌的代表
無天賦→有興趣→找機運→錯誤的自我省思→以為受歡迎不再進步
可以知道這位人士是不會有出頭天的
應用到創業這事上,就把上列原則代入,這家店是否會開成功,便可略之ㄧ二

樣樣精通、樣樣稀鬆,這樣的人士,周邊應該認識蠻多的吧。這樣的朋友,在創業上,是越少越好

所以,創業之前不妨自我想想,以上的幾點,酌參一下

很多人建議我應該到有代表性的地方從事咖啡,生意會更好,然而,當我到有代表性的地方從事咖啡時,別人怎麼辦?我家得一僕,人家失一子,讓從事這一行的都有飯吃而不是唯我獨尊,這樣,比較好吧!

意志的沉醉叫做英雄氣慨,如果一個行業不能讓自己做到意志的沉醉,也只是匠師一般而已。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林,甜尾咖啡只是小隱而已。

人什麼時候算是成熟?筆者年輕的時候很愛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有所體會,按照心理學,八歲人格就定性了,所以成熟的認定很簡單,如果小時候玩過扮家家酒,當您扮成一個角色時,那種「忘我投入」的情境,算是一種成熟。所以,我們都在八歲就成熟了,只是不知道而已。

一位一年前創業的朋友,頂下一家簡餐店一年了,這兩天看到頂讓的廣告,原因是:累了。會累是因為壓力與繁瑣無盡的細節工作,再套上述的公式,可以得到結論。開店一定要成功,這是不對的想法,一定要賺錢,這是開店加隨經營好壞而來的結果不是目標。重要的是有沒有天賦、興趣...等相關要素。

對於愛喝咖啡的人來說,甜尾咖啡是物超所值,對於不喝咖啡的人來說,甜尾咖啡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所以不要自以為是。

「勤能補拙」是有前提的,否則錯誤的方法做一百遍還是會有錯誤的結果,所以在找到正確的方法之前,可別再勤能補拙了

寫了很多創業的相關,畢竟這是筆者經歷而來,花了不少時間與代價,也不用去想年輕就知道這些應該就會順遂許多,因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然後才有種種從前...都成今我!

此文勉勵筆者帶出來的年輕人,敢創業的人生才是精采,創業是一場淋漓盡致的考驗,多樣且複雜,這是證明自己沒有白活的方式之一,輸贏不重要,或許吧,但是,贏非一切,只是唯一。要贏的只有自己,跟自己意志力、精神力、體力拼鬥,這很艱鉅,但很過癮。

一年到尾,感謝這一年「專程」撥空前來甜尾咖啡喝咖啡或是買咖啡豆的嘉賓,這個地點,可真得專程前來。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讓我們都來謝天吧!

祝大家,新年快樂,藉這首歌,感謝各位嘉賓對甜尾咖啡的眷顧與支持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2012台北世貿咖啡展

咖啡年度展覽即將於11月23日~26日,於台北世貿一館展開
有關國內生豆、設備、包裝...等廠商均有參展,喜愛咖啡想要一次蒐集廠商資料的,可以利用這次機會一網打盡,簡單推薦如下
與本館有合作的廠商
生豆貿易商:
豐潤:攤位B527-1/536,老字號,認識合作有廿多年了,國內最大,鄭重推薦
安晶:C710,尼加拉瓜自有產地,值得參觀
新帝國際:D716-718,台南廠商,生豆種類不多但稀有,品質還不錯
玄力貿易:B832-836,印尼蘇拉維西咖啡生豆,老闆還算可愛
本土生產商:
嵩越咖啡:B815,石壁產區,莊主很用心栽培,有蜜處理的本土生豆,品質國際認可
SCAA商:
宸嶧國際:C725,有關SCAA的問題都可以問,現場應該有一些儀器及圖表
紙杯商:
巍鎮:B733,外帶紙杯等

其他參展廠商不論是機器、生豆、設備...都有些具知名度,大家可以慢慢逛

看展覽不是看熱鬧,是要看趨勢及市場風向,最近商業周刊一篇文章敘述咖啡市場的變化頗擲地有聲,是關於膠囊咖啡的發展,有興趣的可以看下本期的商周,也希望大家別再投入自家烘焙的市場,畢竟市場風向在變了...

十五年前,供應商是非常保密的,現在因為網路的發達,此一保密已經沒有必要,所以大家可以到會場看看市場的趨勢。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筆者大概不會去了,除了跟老廠商朋友打招呼外,今年特色不多,除了國產咖啡生豆可以看看外,大概一些廠商的展出內容已經知道,所以,參展邀請卡本館有六張,已送出四張,還有兩張,需要者歡迎來店索取,請先打電話。

肚子吃點東西再去看,會試喝不少咖啡,咖啡年度盛會,很熱鬧的

相關資訊:
http://www.chanchao.com.tw/coffee/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成見、偏見與傲慢-淺談精品咖啡

        精品咖啡在台灣咖啡史的發展上,可能很早就開始了,早期稱之為「單品咖啡」,不過由於近幾年受到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的影響,台灣的咖啡市場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也因莊園豆或是精品咖啡生豆的關係,市場慢慢出現完全遵照SCAA的精品咖啡情況,筆者藉此篇幅表達一些感慨
        由於網路的發達,咖啡的資訊非常快速而發達的交流著,因此最近十多年來的後進新秀參予者,無不標榜以SCAA為標準進行所謂「精品咖啡」的商業活動,但是,讓我們想想看:
SCAA的推廣精品咖啡的目的是什麼?
SCAA制訂一套標準,然後進行一堆的認證及一堆的課程的目的是什麼?
是不是落入一種陷阱而未察覺?

簡單的說,精品咖啡就是一套標準,經過杯測師的「杯測」來給咖啡做出評鑑,評鑑結果指出該咖啡豆在各種風味上的表現,從香氣乾香Dry Fragrance、香氣濕香Wet Aroma、明亮度及酸度Brightness – Acidity、特色醇厚度Flavor – Depth、滋味潔淨度Body – Movement、回甘度餘韻Finish – Aftertaste做出評鑑

大家不妨看一些評論咖啡豆的部落格,評論結果大概都是以上的範疇之內(這些評論者也是自我陶醉的很厲害,反正,高興就好)。
但是,「杯測」給高等評價的咖啡豆,您喝起來可能又酸又澀,或是對其口感難以認同
因為,杯測非萬能

一杯咖啡是否令人滿足,有很多的要素
生豆的品質、烘焙的技術、萃取的方式、品嚐的溫度...都是關鍵,沒有神乎其技這回事,也沒有一杯定江山的結果,因為連心情都會影響到喝咖啡的感覺,不是嗎?春夏秋冬都會影響口感,這又是生理上的因素。另外連低氣壓、高氣壓也會影響烘焙的結果,這點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給咖啡訂標準提供優質咖啡是好的,但是「感覺」卻是非常個人與主觀的,所有的評鑑抵不過客人喝的感覺及喝完之後的感覺,為什麼大家都一味的追求杯測,及個人的口感分析能力而忽略了喝咖啡所給的感覺與享受呢?結果努力的用各種奇怪的形容詞形容咖啡,卻提不出這杯咖啡給了自己什麼樣的感覺,喝咖啡是享受,不是形容詞大賽

成見,先入為主的觀念:
        沒有精品咖啡不喝、沒有雨林咖啡不喝、沒有公平交易咖啡不喝、沒有莊園豆不喝,沒有水洗豆不喝、要蜜處理生豆才喝...,再SCAA下去,會沒有可以喝的咖啡     

偏見,因為盡信所蒐集到的資訊,造成的我執
        不是濾杯手沖的不專業、不是Syphon壺煮的不專業、用機器煮的不專業、用摩卡壺煮的不專業,用濾壓壺煮的不專業...,這是什麼理論,專業是用各種方式都可以煮出好咖啡,挑器具,這是什麼毛病?

傲慢,我執的後遺症
        不酸的不賣、只喝酸的咖啡,不喝酸咖啡就是不懂咖啡...,這種傲慢真是要不得,等喝出腸胃病、食道逆流或是肝腎病變時,再喝酸的咖啡看看

        做餐飲是良心事業,喝下肚裡的應該是新鮮與健康的,咖啡豆的酸有很多種,有些有益(喝完之後的回甘酸),有些不良(一入口就酸),但是烘焙不熟咖啡豆的酸,是應該避免的。否則,為什麼咖啡要經過烘焙?為什麼烘焙要超過攝氏200度?
        每家自家烘焙的咖啡從業人員,都應該發展出自己一套的烘焙技術,從選豆、烘焙、萃取,這樣才有「特色」,否則每家都是SCAA的標準,哪裡還有區隔與競爭力。
        咖啡好不好,消費者決定,有人喜歡喝酸、有人喜歡喝苦味、有人喜歡喝淡、有人喜歡聞香氣。所以,應該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是王道,而不是強迫教育消費者照著SCAA的標準走,這樣就失去了品嚐咖啡的樂趣。從事咖啡的人是要擴大、推廣與普及咖啡文化,老是強調「精品」,那去速食店或是便利商店買咖啡的都是不懂喝咖啡的人囉?誰說的,賣咖啡的說的。

甜尾自烘焙咖啡以來都提供「完熟烘焙」的咖啡,用摩卡壺萃取咖啡,不是希望所有喝咖啡的都喜歡,但是到店裡就是喝到爽、喝到飽、喝到人生沒煩惱...

下列是美國、日本及歐洲的精品咖啡協會
SCA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SCAJ: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Japan
SCAE: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Europe

筆者很不願意寫有關咖啡的專業知識,畢竟這是進修不完的東西,寫或說的太多,不免落入成見、偏見與傲慢的框框,所以炫耀不如藏拙吧
我每天烘焙8~15種不同咖啡豆,每週六天,烘焙將近十多年
每天煮80~150杯單品咖啡,每週六天,煮了十多年
我很有經驗吧,但這不是我驕傲的地方
我最喜歡聽到的是:今天咖啡好喝嗎?好好喝
這樣我就超滿足了,有收入又有讚美,天底下找不到囉

www.secafe.tw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大膽與勇氣

開店創業會依照年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心態
大膽
年輕的時候,沒有足夠的經驗,只憑一股熱忱就一頭栽進去開店。多半是花錢買經驗的居多,即便理論知道很多,但是市場嗅覺不夠靈敏,缺乏判斷所需及實務操作的經驗值。
勇氣
年紀大了,歷練與經驗都夠了,但卻因為經濟負擔或是賺錢不容易,而失去創業的勇氣,在同樣的位置便繼續工作下去。

大膽的年輕人,經歷創業失敗後,如要東山再起,便需要勇氣。
保守的中年人,沒有創業經驗,考慮甚多,害怕失敗的擔心多於想要開店創業的勇氣,所以比較需要大膽。

什麼時候該創業開店?還是好好工作下去?該如何選擇
職業生涯要有所成就,簡單分析如下:
執行者
        各種工作職務都需要優秀的執行者,好的執行著隨著年資自然會增加收入,像是大客車或是大貨車司機、技術類工作者(木工、水電工)、業務銷售(化妝品專櫃小姐),或是更高階的技術人員...
執行者必須培養主動的態度,累積反省、自我要求與各種執行能力的精進。
好的執行者也可以出頭天,不一定需要創業
管理者
        優秀的執行者通常下一步就是管理者,現代稱為專業經理人,任何主管級的職務都是管理者,好的管理者可遇不可求,通常到此位置的管理人員,大概就不需要創業開店了
生意人
        作生意非天生,大多經由職場從事過的相關經驗中,尋找較有把握的經驗做創業開店的基礎,另外也有家傳事業。做買賣生意的,就是從事買賣生意,做製造業的,多半創業跟製造業也有關。隔行如隔山,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生意型態有很多種,小生意從路邊攤現金生意到連鎖餐廳都有,那怎樣才會成為生意人呢?這點大家應該可以從周圍的朋友觀察出來,不贅述了
企業家
        這從一些集團大人物便可以看到,也不贅述了

因此,如果是大膽(無經驗值)的開店創業,賭博拼運氣的成分居多,如果是缺乏勇氣,那也是很正常的。開一家像樣的咖啡館,150~200萬跑不掉,回收也很慢,如果不開店,到處喝咖啡,可是一輩子也喝不完的。

回顧輔導開店史,6年間輔導的有近80家,從咖啡吧、行動咖啡、到大型咖啡店...,結果呢?
最長壽的還在開,關的近九成,很驚訝吧,看一下一些美食部落格,很多餐飲店在開不久後就歇業了,為什麼呢?大膽開店者實在太多了...

開店創業充滿挑戰,有時激情、有時無奈、有時業績強強滾、有時忙到想罵人、有時無聊到打蒼蠅、有時怪天氣、有時怪經濟不景氣、有時連門口經過的小狗都不順眼,所以,開店創業到底是為了什麼?還是要證明什麼?還是說為了賺錢?還是圓一個夢-至少我嘗試過了,老了不會有遺憾.。
開店創業要具備執行能力、管理能力、生意經及企業觀,另外就是有點大膽及十足的勇氣。
開店創業是三年守成、五年發展,如果不願意投入這樣的時間,就別開店了。

與大家分享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甜尾咖啡週年慶 遊走咖啡 活動介紹

感謝大家的支持,到八月,甜尾咖啡就兩歲了,感謝這兩年披星戴月、
不畏風雨前來的嘉賓,自即日起至10月31日止,推出「遊走咖啡」活動
回饋給所有嘉賓

活動辦法:
凡於10月31日前嚐遍本館所有單品咖啡(計36種),即可免費兌換一杯
世界最昂貴的咖啡-野生麝香貓(野生,價值$3,000元)。

參加方式:
請向本館索取「遊歷卡」,每次品嚐不同口味咖啡經本館蓋章戳記,
直到品嚐過遊歷卡上所有單品咖啡即可兌換。
集滿之遊歷卡請於11月30日前向本館登記,12月憑卡品嚐麝香貓

品嚐時間:
12月26日(三)~12月30日(日),依個人方便時間排定

其他說明:
※遊歷卡需記名,限一人兌換一杯(所以集滿二張以上,也是只有一杯)
※如有遺失,破損得領新卡,但品嚐紀錄重新計算,本館不負責記錄
※如未能集滿36種,本館將於十二月公佈遺珠之憾獎勵,屆時依品嚐種
  類數滿20種,憑卡參加「洞洞樂」活動,獎品有咖啡券1~10張,請勿
  遺失遊歷卡
※印尼政府已由官方發展麝香貓咖啡豆,採人工餵食方式,所以野生的
  麝香貓咖啡已越來越稀少,預祝您能夠努力達成免費品嚐的目標

為便利各位嘉賓可以安排喝完36種咖啡,特殊風味咖啡輪值如下:
0717~0722→牙買加藍山、哈拉摩卡
0724~0729→馬塔里摩卡、巴拿馬
0731~0805→克里曼札羅、安提瓜
0807~0812→玻利維亞、隱藏版(1)
0814~0819→馬拉威、雪峰
0821~0826→尚比亞、Gayo曼特寧
0828~0902→蒲隆地、墨西哥
0904~0909→烏干達、塔拉珠
0911~0916→夏威夷可那、耶加雪菲水洗摩卡
0918~0923→波多黎各、隱藏版(2)
0925~0930→新幾內亞、薩爾瓦多
1002~1007→台灣古坑、盧安達
1009~1014→肯亞、隱藏版(3)
另門市每日均有九種咖啡提供品嚐,為黃金曼特寧、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宏都拉斯、曼特寧、巴西、摩卡及爪哇。

凡0812前參加本活動均可達成目標,該三週之特殊風味咖啡在10月下旬仍會輪值一次
1016~1021→牙買加藍山、哈啦摩卡
1023~1028→馬塔里摩卡、巴拿馬
1030~1031→克里曼札羅、安提瓜

恭喜下列佳賓集滿遊歷卡,免費獲得品嚐野生麝香貓咖啡一杯
0828:徐小姐、0905:王小姐、0911:詹先生、0916:楊先生、1005:呂小姐、1006:李先生、1007:謝先生、曾先生、1020:羅先生、1030:黃先生、陳先生、1031:胡先生及夫人、簡小姐、張小姐、莊小姐、黃小姐、楊小姐、葉先生、吳先生及夫人

※提前達成之原因:常來店,如遇其他客人訂購咖啡豆之咖啡豆剛好可以品嚐(炒豆都會多炒一些),便可以提早完成。
※詹先生、楊先生搭其他客人購買麝香貓咖啡豆之便,於0916恭喜品嘗到麝香貓咖啡
※本次活動已圓滿結束。感謝各位嘉賓的支持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專賣or 複合式經營-窼臼與迷思續

開店初期充滿無限的經營可能,略述專賣與複合經營的不同:
專賣:
需要有相當的功力背景,面臨踢館時(台灣很多人有此癖好)才能應付得宜,當然也必須在咖啡問題上能夠迎刃而解,經得起挑戰。
複合:
就是餐與咖啡結合的簡餐店,雖然不用具備太深的咖啡功力,但是餐的設計與供應便成了大問題,因為除了餐的變化外,咖啡很容易淪落為配角,即便咖啡再好,餐的重要性大於咖啡

專賣好還是複合式經營好:
根據銷售管理,所謂80/20法則,就是80%的營收來自於20%的產品上(也有人提出70/30法則)。
專賣就是集中在20%的產品,這樣就不用準備太多的其他產品,減少庫存與設備的準備,咖啡專賣就是以咖啡為主角,點心蛋糕周邊耗材就是錦上添花用的,因為不賣餐,所以不用裝置廚房設備(現在空污法的關係,廚房設備得花不少)。
專賣店由於不賣餐,因此用餐時間便會出現空窗期,這是缺點。
複合式經營是以人一天總要吃三餐為出發點,所以期望簡餐的供應可以獲得更大的營收,不過往往陷在餐的菜單設計出現貧乏狀態,中式、西式、日式...,可得花很多才華才能讓客人不會吃膩。另外油煙及菜色的味道會影響到店內的氣味,所以複合式的店內,用餐時間,五味雜陳。
複合式賣餐,比較無法突顯咖啡的特色,咖啡成了配角,這是缺點。

專賣變複合?
咖啡店專賣能存活的不多,因為只賣咖啡,客人呈現小眾性,就是只有愛喝咖啡的人,因此品牌的建立就得花時間與品質的堅持,等到2~3年的時間,才能開始做投資的回收。
複合式經營地點很重要,商業區只有早、午餐,住宅區有時只有晚餐,能夠在住商混合區找到合適的店面,才能做到早、中、晚餐。但是備餐的材料準備是頗難拿捏的,雞腿滷幾隻、排骨炸幾塊、魚排退冰退多少塊都得靠在地位置之消費屬性不斷調整。
現在咖啡專賣的店少之又少,星X克算是還好,只不過仍屬義式咖啡居多,單品咖啡大概還算不上。8X度C是以蛋糕或是麵包為主角,咖啡就是配角了,夏天的冰品又是茶類果汁擔綱飲料的主角,也有些咖啡店反倒是以鬆餅出名,至於其他有賣餐的咖啡連鎖體系就不多說了。

如果投資要較快的回收,按照一天吃三餐的概念,複合式較佳,想要作長久的品牌,專賣是長青的路,當然,下的功夫也不少。

個人認為賣咖啡簡餐不如賣麵館或是便當店較實際。專賣咖啡,就得問自己喜愛咖啡到什麼程度,咖啡專賣這行,默默耕耘的前輩很多,但是現代的經營者不是想藉比賽增加知名度就是搞個什麼噱頭來行銷,或是把咖啡形容的不知所云謂之專業,有點本末倒置。

一轉眼,廿年了,我的朋友提醒我在這行中闖盪這麼久了,問我有什麼心得?
如果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開間咖啡館

推薦北部一些廿年以上的咖啡館,莊敬路加爾第咖啡、南美咖啡、南中咖啡(浮風式烘焙機)。這些老師傅從來沒在書上見過,但功力都很深了。

咖啡本身就是咖啡,不是杏仁香,不是巧克力香(每次看到後起之秀這樣形容咖啡時,總覺得不知所云),咖啡就只是咖啡香,這是曼特寧的香味,這是肯亞的香味,這是藍山的香味,尊重產地的咖啡,就以產地來形容就好,多餘的形容只是顯示所知的短淺。

不要問我帶什麼到彼岸,我只有兩袖清風和一顆希望的心...泰戈爾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窠臼、迷思?

遇到一些咖啡愛好者,除了一般愛喝咖啡者外,有兩類這邊略述一下心得:
哪兩類:喜愛研究咖啡者,想要開間咖啡館一圓夢想者
前者:希望能有獨特的風格,對咖啡企圖能夠達到大師的境界,對咖啡自有一套看法與心得
後者:希望能有有間獨特風格的店,對咖啡的了解偏重技術面,只想煮出一杯好咖啡
前者:自己鑽研烘焙、學習精品咖啡杯測、研究萃取咖啡的方法、自我陶醉性強
後者:不太能區分是想要開店還是需要開店,就只是覺得要開間自己的夢幻之店

感想:
台灣咖啡店的演化:從早期蜜蜂咖啡掀起單品咖啡風潮到今日星巴克咖啡之流,展現的咖啡店文化大致上是一致的,簡單的說就是:浪漫休閒的氛圍,原則上咖啡談專業的少。近幾年有了自家烘焙的咖啡店出現,強調的是咖啡的專業居多,也群聚一些小眾自成一派風格,慢慢走向所謂「精品咖啡」的型態。
迷思來了:開間咖啡店是做生意還是做興趣?
窠臼來了:自家烘焙是做生意還是做興趣?

往往大家看到新聞報導就覺得咖啡是黑金,然後一股腦的想要栽入這個行業,加上門檻不高,也就造成今日的咖啡店各處可見,然而汰換的也快
一般來說,一家餐飲店能夠維持三年三個月就不會倒,可以朝永續經營著手,不過,因為大家開店的基本觀念就不對,往往開了下去就後悔,不然就是股東鬧意見

任何行業都有翹楚的店家,然而畢竟是鳳毛麟角,只要一經報導,以台灣人的學習力之強,很多聰明的人認為複製就可以成功,以致於花錢買經驗的人很多,結果呢?

人的素質才是一家店成功的關鍵,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只有人,不是花錢可以解決的。因為會犯迷思的是人,會掉入窠臼的也是人,所以,問題不在咖啡該如何怎樣怎樣,而是人對咖啡會怎樣怎樣...

寫的有些禪意,待續...